策略模式

策略模式能让你定义一系列算法,并将每种算法分别放入独立的类中,以使算法的对象能够相互替换。

适用场景

  • 想使用对象中各种不同的算法变体,并希望能在运行时切换算法时

  • 有许多仅在执行某些行为时略有不同的相似类时

  • 如果算法在上下文的逻辑中不是特别重要,使用该模式能将类的业务逻辑与其算法实现细节隔离开来。

  • 当类中使用了复杂条件运算符以在同一算法的不同变体中切换时

优/缺点

优点:

  • 可以在运行时切换对象内的算法

  • 可以将算法的实现和使用算法的代码隔离开来

  • 可以使用组合来代替继承

  • 开闭原则。 无需对上下文进行修改就能够引入新的策略

缺点:

  • 算法极少发生改变,那么没有任何理由引入新的类和接口。使用该模式只会让程序过于复杂。

  • 客户端必须知晓策略间的不同——它需要选择合适的策略。

  • 许多现代编程语言支持函数类型功能,允许在一组匿名函数中实现不同版本的算法。 这样,使用这些函数的方式就和使用策略对象时完全相同,无需借助额外的类和接口来保持代码简洁。

对比其他模式

  • 桥接模式、状态模式和策略模式都是基于组合模式——即将工作委派给其他对象

  • 命令模式和策略看上去很像,因为两者都能通过某些行为来参数化对象。

    • 以使用命令来将任何操作转换为对象。操作的参数将成为对象的成员变量。 可以通过转换来延迟操作的执行、将操作放入队列、保存历史命令或者向远程服务发送命令等。

    • 策略通常可用于描述完成某件事的不同方式,够在同一个上下文类中切换算法。

  • 装饰模式可让你更改对象的外表,策略则让你能够改变其本质。

  • 模板方法模式基于继承机制:它允许你通过扩展子类中的部分内容来改变部分算法。 策略基于组合机制:你可以通过对相应行为提供不同的策略来改变对象的部分行为。 模板方法在类层次上运作,因此它是静态的。 策略在对象层次上运作,因此允许在运行时切换行为。

  • 状态可被视为策略的扩展。 策略使得这些对象相互之间完全独立,它们不知道其他对象的存在。 但状态模式没有限制具体状态之间的依赖,且允许它们自行改变在不同情景下的状态。

实现示例

interface Operation {
  execute(a: number, b: number): number;
}

class AddOperation implements Operation {
  execute(a: number, b: number): number {
    return a + b;
  }
}

class SubtractOperation implements Operation {
  execute(a: number, b: number): number {
    return a - b;
  }
}

最后更新于